城市站点
> 中山难得的自然休闲胜地:五桂山
详细内容

中山难得的自然休闲胜地:五桂山

时间:2020-04-17 19:35:13     人气:1070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概述:原始森林风貌,植被茂密,山花烂漫,溪水潺潺,沟谷纵横,泉清石奇,林荫蔽日,空气清新。一个天然植物博物馆,拥有610多种常绿季雨林植物。......

  原始森林风貌,植被茂密,山花烂漫,溪水潺潺,沟谷纵横,泉清石奇,林荫蔽日,空气清新。一个天然植物博物馆,拥有610多种常绿季雨林植物。珠三角下游一块难得的世外桃源,一个休生养性的好地方。这是哪呢?当然是记载着中山文化的五桂山。


  中山市人民政府五桂山办事处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脉腹地,毗邻港澳和珠海经济特区,东邻南朗,西接南区,南连三乡,北枕东区,西南面与板芙接界,辖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以客家人为主,省市驻本区大、中专院校师生近30000人。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翠,飞瀑流泉,乃中山市之天然氧吧,有中山“市肺”之美誉,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山市唯一的生态保护区。


  五桂山人民正为把五桂山打造成为中山市的教育高地、绿色宝地、宜居福地、旅游胜地而不懈努力!五桂山以毗邻中心城区的优越位置,以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优美风光,以“一站式”优质服务,热切欢迎热爱、关心、支持和有志于在五桂山建设和发展的有识之士、海内外朋友,在这块风景秀丽的投资热土上,精诚合作,携手共赢,共创美好明天!


  五桂山逍遥谷的开发意向是要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个著名的丘陵森林风景区,成为辐射到省港澳的独特旅游热点,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山“一山一水一河”的支柱景区之一。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制定出了完备的开发计划:十年之内,建成东起五桂山主峰石仔庙,西迄城桂公路入口,北达港口林场,南抵船窝水库,总面积8平方公里的“逍遥谷森林生态景区”。


  五桂山逍遥谷是在中山市森林公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景点,是中山市旅游规划重点项目之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腹地的银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与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自然生态景区,是中山市“休闲逍遥游”的典型代表。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背上背包,约上一两个好友,到街上走走。可是,又有哪个街道有孙文西路那种文化古韵呢?不知道是什么了吧,孙文西路其实就是中山步行街。虽然街道总长不过529米,却有上百年的历史。一条街一群人一堆故事,中山文化,源远流长。


      孙文西路位于中山市城区石岐铁城西门外,西连津渡(石岐河)南绕烟墩山,东达仁山(即现在孙中山纪念堂),构成“山、水、城”的格局,也成为石岐商业、文化、交通中心。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从隋唐时期开始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的格局,与铁城形成中山市八百年历史,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孙文西路一带凝聚了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他们祖祖辈辈回家乡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楼宇,使孙文西路日益繁华,期间先后建成的有“十八间”、“天妃庙”、“泰东戏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汇丰公司”、“福寿堂药房”等历史遗迹以及众多的茶楼、食肆,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清代至解放前年间,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


      孙西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和,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南洋骑楼”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无论刮风、下雨、日晒,游人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


      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建筑均以2——3层为主,少量4层(如中国银行钟楼、思豪大酒店等),从地面至女儿墙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宽度为12米,与建筑的平均度成3:4的空间比例关系,在正常视角内,形成了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新旧文化在这里完善地对接,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揉合一体,这相容不悖的融汇令百年老街飘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气息,成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外来游人提供一个风格独特的旅游景象,也为本地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好去处,给人们一派繁华兴旺之景。

  •   中华大地风俗众多。在广东省中山市有一种叫做崖口飘色的民俗。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是典型的中山文化。


      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地处珠江出海口旁,崖口飘色这项汉族民间艺术活动源出于当地流行的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崖口一位谭姓青年因家境贫穷到邻乡做帮工,与邻村一位老郎中之女结为夫妻。有一年,因海洋发生海啸,把崖口一带淹没,造成村中很多老弱病残者和牲畜溺死,后发生瘟疫。谭氏夫妇死里逃生,在娘家避疫中得老郎中传授祖传秘方,于是夫妇俩日以继夜上山采药免费为村民治病,治好村中很多人,被村民赞为神医,誉为“活菩萨”。


      但由于夫妇俩忙于采药熬药,过度劳累终于把怀孕的谭妻累倒,导致流产而死,其夫也因上山采药失足跌下悬崖伤重身亡。崖口村民为他们举行隆重葬礼,在五月初六日出殡那天,村中一位纸扎艺人为纪念这位无私妇女,按其生前模样扎制1个纸人,貌似菩萨,由其4个儿子抬着纸人参加送葬。此后,崖口各村乡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日举行巡游兴起了“耍菩萨”祭祀谭妻。


      后村中人认为,用竹、纸裱扎的“菩萨”巡游太呆板,而且在巡游完毕后将菩萨焚化实在浪费,后村中习武之人从舞狮技艺中的“骑膊马”得到启示,将“耍菩萨”演变为在一个木板中竖上铁枝,将小孩固定在铁枝上扮演“菩萨”,由人抬着巡游。


      初期人们称这种方式的巡游为“板式”、“枭色”或“出会景”。由于在木板上难以固定铁枝上的孩童,人们就将木板改为木箱,称之为“色柜”;木箱放入石块砖块,在箱面装上铁枝,底层连接箱面的角色称为“色脚”,铁枝上的小童称为“色芯”。早期的“板色”多为一层“飘”,后逐渐改为“二层飘”。


      这种板色是用人抬着随巡游队伍行进,抬色人一步一颠,木箱上的小童亦随之不停飘动,故人们称之为“飘色”,或称为“枭色”。飘色集冶炼、力学、人和物的造型艺术以及刺绣、彩绘等汉族民间艺术而成。崖口飘色发展到明代,村中艺人把固定的“色芯”改进为活动的“色芯”,“色芯”在巡游中装扮成武士的小童,随着抬色人的步伐,在色板上随意翻腾、舞动,远处观之,甚象腾云驾雾凌空飘逸,更为壮观。其活动色芯,称为“千秋色”。巡游队伍还增添头牌、布绣、花篮队等。


      而后这民俗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历史文化,镇党委、政府重视民间艺术,精心打造崖口飘色文化品牌。在2003年12月,南朗镇崖口飘色获“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08年,南朗镇崖口飘色被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部长孙家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讲演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