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中山民间习俗-婚丧喜庆
详细内容

中山民间习俗-婚丧喜庆

时间:2020-04-22 15:24:31     人气:2765     来源:中山资讯网     作者:admin
概述:媒妁缀合。过去未婚男女除了坦州、横栏、民众、五桂山个别地方通过对歌相识相恋之外,大多由媒人介绍缀合。即使民国时期逐渐兴起自由恋爱结婚之风......

  一、婚 姻 嫁 娶


  解放前,中山民间的婚嫁风俗十分繁琐,各地具体礼仪不尽相同,但一般有如下几个程序:


  媒妁缀合。过去未婚男女除了坦州、横栏、民众、五桂山个别地方通过对歌相识相恋之外,大多由媒人介绍缀合。即使民国时期逐渐兴起自由恋爱结婚之风,但发展到谈婚论嫁时仍物色一个妇人从中疏通。这个人一般在婚礼中充当“大妗姐”或“妆嫁娘”。


  送“利是”(红包)。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男方择日向女方送订婚信物及其他礼物。石岐人称男家礼物出门时为“出盒”,女家由兄弟接受礼物,称“开盒”。部分沙田区称此礼为“拿茶叶”。


  送年生。议订婚期前,男方再次送小龙凤饼、茶叶、椰角、油煎粉角等礼物及聘金和一对新人的出生年庚到女家,俗称“送茶礼”。


  哭嫁。解放前中山沙田地区的待嫁女,在结婚前几日要找几位要好的未婚少女同吃同住,于晚间用咸水歌调唱哭嫁歌,又称“叹嫁歌”。解放后此俗已废。


  出阁。新娘出嫁当日子时,女家请子孙齐全的妇人在门口替新娘梳头,用柚叶煲水沐浴。早上吃其嫂或母亲煮的糖面条,换上崭新的嫁衣裳,由父兄打开大红雨伞遮着新娘出门,母亲或妆嫁娘则在门口向空中及新娘伞顶撒米,表示吉祥。


  迎亲。抗战前,石岐、沙溪、小榄等地的迎亲是由男家租备花轿,挑着龙凤礼饼、猪肉、鲜活鱼鸡等聘礼担,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水网地区则用船艇迎娶。解放后各地都以车代步,花轿已废弃了。


  过火盆,又称“□火”。解放前,当新娘乘坐的花轿到达男家门前时,候在门前的新郎敲开轿门,由妆嫁娘或所谓有福气的中年妇人背着或扶着新娘跨过点燃禾秆的火盆进门,寓新娘进门后旺夫益子之意。


  拜堂。新娘在新房中稍事休息后,由陪嫁娘带到厅堂,与新郎共拜天地及祖先神位,然后向翁姑和长辈敬茶,同时接受长辈的赠品。


  摆喜酒。俗例嫁娶双方均要举办婚礼酒席酬宾,否则遭非议,此为陋俗,解放后至70年代末曾废止。80年代起此俗复兴。


  回门(又称请新女婿)。新娘在婚后的第二天要回娘家,新郎携整套猪内脏、“双飞”猪肉、鲜鱼及酒等礼物陪同前往。女家设晚宴招待新女婿,宴罢新婚夫妇便返回夫家。


  请新岳父(又称请亲家)。男家于婚后择日宴请岳父母及妻舅等女家主要的长辈。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废弃旧式婚礼铺张浪费的繁琐礼仪,以茶话会的形式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


二、丧  葬


  报丧。家人死后,习惯上要马上派人逐一向族亲及外姓亲戚报丧。如果死者是妇人,则必须先向其外家报丧,并请其前来视察,然后才可办理治丧事宜。


  哭祭。解放前,中山许多地方都有丧家妇女席地坐在死者遗体旁哭祭的习俗。石岐人称哭祭为“哭?吔(粤音nǎiyā)”。这种“哭  ”,其声凄厉,但又字字清晰,赞颂死者生前的为人,哀叹自己痛失亲人的痛苦,期望死者灵魂早升天国,庇护后人幸福安宁等。哭祭的歌调并无规范,全由哭祭者自由抒发。


  担幡买水。担幡由雇请的道馆中人(喃呒先生)主持,让死者的一个子孙(原则上是由其长子或长孙)肩扛幡旗,其他孝子贤孙依次跟随在遗体四周绕圈,每经其面前都讲些惜别或祷告的说话,然后再由“喃呒先生”带路,死者的长子或长子嫡孙在亲属的搀扶下手捧小瓦盆,后跟致孝的亲友,走到河涌或井边盛水归来。这种习俗被称为“买水”。


  殓棺。石岐和民田区一般请仵工搬尸及钉棺,而沙田区则由子侄亲友进行。


  送殡。解放前,棺木从灵堂抬出后,由长子嫡孙或定为续嗣的继子、养子、义子捧灵牌,尾随喃呒先生及送殡队伍,至特定的辞灵地点即止。辞灵后,送殡队伍则沿原路返回灵堂,棺木则继续上山,而戴孝的子孙则再携香烛至墓穴前,等一切事情办完后才对先人拜别。近年也有全部送棺木至墓穴前的。


  设寿宴。高寿者死亡后,丧家多设晚宴,以酬谢宾客。这种宴会,石岐及民田区称之为“寿宴”,沙田区则称之为“英雄会”。赴宴者还向丧家取一粗陶瓷碗盛些席上的饭菜或包点带给家人吃,认为吃了用这种碗所盛的菜肴能长寿。


  分孝。丧事办完之后,丧家给每个子孙分发蛋糕、鸭蛋、碗筷、梳、镜、灯等物,这种习俗表示分别尽孝之意。


  解放后,旧的丧葬习俗逐步得到改革。从60年代开始,政府提倡火葬,丧葬仪式从简,废除旧习俗,只开追悼会表达哀思。但农村仍习惯土葬,传统的习俗还被一些人所沿袭。


三、生  育


  做“三朝”。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为之剃头,同时配备三牲等物拜祭祖先,并且煲猪脚姜、染制红鸡蛋和煮炒米糖送给婴儿的外公外婆及其他亲友。


  送庚。三朝后至满月前,亲友携带猪蹄、一方布料或衣服被褛之类的婴儿用品到贺,俗称送庚。


  满月酒。富有人家的婴儿出生后满1个月时多设酒宴,席中必有猪脚煲姜、红鸡蛋和甜酸萝卜姜片等食品。散席时,主人家还分送红鸡蛋及酸姜片给亲友。


  担满月。外公外婆在外孙满月时送手镯、全套衣帽及猪蹄、鸡蛋等礼物到贺,俗称担满月或担出月。


四、生  日


  解放前,中山民间多在虚龄31岁时才开始做生日酒宴,以后除41岁外逢一为“大生日”,61岁以上称大寿,81岁称桃宴。岳父母要为女婿做第一个大生日。贺生日的礼物包括2盒面、2支酒及红包等。


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网站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   (一)服饰穿戴


      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


      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时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二)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贫苦人家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在石岐、小榄和沙溪等地,少数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为庭院,四周为房间,院子里南向为正房堂屋,称内堂;两侧为厢房,正房对面为厅堂,称为客厅。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建国后,民田区和石岐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80年代起石岐则多建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


      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墙禾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砖木平房只是少数。但是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三)饮食嗜好


      饮茶 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


      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 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堪称鳝鱼类中之珍品。民间多以蒜头焖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 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 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蜞 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鲜甘可口,风味不亚于羔蟹,沙田地区居民历来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苏炒熟啜食,沙田区居民则喜在饭面清蒸。


      (四)传统食品


      杏仁饼 清末,石岐易味庐饼家始创一种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无筋肥肉片作夹心馅料的中式饼食。因该饼经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称之为杏仁饼。杏仁饼经烘烤后,其色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食后齿颊留香。居民喜以此饼馈赠亲友。


      白莲蓉月饼 始创于1930年前后。此饼选用纯正脱衣白肉湘莲配制而成,品种有莲蓉素月、莲蓉蛋黄、双黄莲蓉等,饼色油润,馅白带黄,气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广式”月饼中之佼佼者。


      濑粉 本地称之为“三乡濑粉”。此食品始创于清代,当时三乡白石村村民以山坑清水将精米粉和冷白饭搅拌,用手搓成坚韧爽滑的圆条状鲜粉。后来附近各村争相仿制,逐渐发展到用钵搓制,以后更改用机器制作。濑粉有干湿两种,是80年代广东五大名牌米粉之一。


      荼薇酒 此酒是小榄特产,以当地盛产的荼薇花作原料,同粮食、酒曲一起精酿而成。荼微酒具有陈年米酒的香醇特性,又有荼薇花的特殊香味,酒色澄清而不沉淀,不失为色香味俱佳的好酒。


      菊花肉 也是小榄的特产。此食品是用白糖精工制作的半透明无筋肥猪肉片,并在表面拌上一层半鲜半干的黄菊花花瓣制成。食用时花香扑鼻,其味清甜可口,爽而不腻,是一种精美的传统点心。


      荼薇蛋卷 也是用荼薇花花瓣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面粉、鲜蛋、椰蓉、白砂糖等,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蛋卷甘香松脆,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石岐乳鸽 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种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


      三稔包 是中山民间喜吃的开胃消滞、提神醒脑的干果食品,制法是用鲜果三稔(酸杨桃)切片后夹以砂糖姜丝等,经腌制晒干而成。


      龙头环豆豉 是沙溪龙头环村生产的精制豆豉,历史悠久,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点是豉粒完整饱满、色泽乌黑光润,味道鲜香,人们喜用作烹调食品的佐料。


      (五)家宴菜谱


      喜庆家宴 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白切鸡(或豉油鸡);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


      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


      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尤鱼;炸鱼球。


      小榄菊花宴 因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和塘鱼,故小榄居民擅长烹调此家宴。该菜谱以菊花为主,以塘鱼(鲮、鲩、鳙、鳊)为主要荤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鱼球;菊花鱼丸;菊花羹;菊花鱼片;菊花虾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叶包。


      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荞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荞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


    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中山古称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为现今的五桂山和凤凰山(今为珠海市)及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地,即石岐至澳门一带的陆地。自唐朝开始,由于珠江水流挟带大量泥沙在这一带不断沉积,逐渐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经过宋、元两代,由大海变为冲积平原的土地约占原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人们把它称为西海十八沙,即今小榄、东升、坦背、横栏等镇区。至明朝,冲积平原继续扩大,此时形成的陆地被称为东海十六沙,即今东凤、南头、黄圃、阜沙、三角、浪网、民众、港口等镇区。至清朝,形成了今港口以南、磨刀门水道以东的板芙、神湾、三乡、坦洲一带的西南部平原。沧海桑田的变化,使石岐以北与顺德和番禺大陆连成一体,成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石岐西区马山,南朗龙穴村等9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石器、彩陶、夹砂陶等器物,表明了中山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


       香山岛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海屿之地,秦时属南海郡地,汉代属南海郡之番禺县地,晋属东官郡地,隋属宝安县地,唐代为东莞县地,设为香山镇,境域为现今的石岐、沙溪、大涌、南区、深湾、三乡、神湾、石塘、翠亨、五桂山、南朗、张家边和珠海市的山场、前山、唐家、下栅一带地方。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东莞县令姚孝资用进士陈天觉改镇为县之建议设香山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隶属广州。


       香山建县之初,属地是一群互不相连的海岛,只有近万户人口,为落后的半渔半农经济,在南宋、元、明和清中期前的几个朝代均被列为下等县。其间,1553年葡萄牙人入据澳门,实行自治,1849年香山失去对澳门统理权。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于沙坦的迅速大量淤积,且注重了休养生息,加上中原移民多次迁入,使全县人口大增,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香山县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时成为广东的肥沃之区,“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1921年5月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宣布军政时期开始,并健全各级政权机构。香山县于夏秋间展开民选县长活动,吴铁城当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孙中山。中山(香山)人民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在那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时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前赴后继、死而后已捍卫民族国家的革命精神影响至今。


       1911年11月6—7日, 在武昌起义推动下,由中国同盟会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直接领导的香山县革命武装从隆都、良都、前山分三路进军县城,占领县衙,成立香山县临时军政府,此即为辛亥香山起义时期。及至龙济光祸粤时期,香山县革命党人任鹤年、林警魂等于1916年发动隆都起义,在石岐海、马山、西河路诸要隘发生多次战役,给龙济光及其在香山的代理人以极大打击,后人立有石岐西山碑以纪念此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继而在1938年2月侵占了中山县七区三灶岛(今属珠海市),中山进入国共联合抗日时期,并在军民共同抗战下,相继取得了1939年横门之战以及横门、张家边之战等战役的胜利。1940年中山沦陷后,中山县人民在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及中共珠江特委的领导下,以五桂山为根据地,组建了中山抗击游击大队,积极展开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又取得了三乡之战、淇澳岛之战、五桂山区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据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山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广东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直接指挥下,同日军进行了140多次的战斗,其领导者林锵云、梁嘉、罗章有等人为中山解放所做出的贡献,一直为后人传颂不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发动大规模内战,中共中山特派室为此做了大量宣传工作。1949年下半年中共中山县的党组织和中山县的人民武装组织迅速扩大,如9月中旬在中山县长江乡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简称“中山独立团”)等,为中山县的解放做好了充足准备。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的地方人民武装和五桂山根据地支前群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先头部队在石岐胜利会师,是为中山解放日。1950年8月4日,中山全境解放。


       古代的中山(香山),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可以说默默无闻,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整个珠三角地区都处于一个比较滞后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才得到基本好转。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宣布“迁界”令废止,自此中山的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及至民国时,中山已成为以“鱼米之乡”著称的大县,地方财政收入富足,并在1929年被国民政府确定为全国模范县,又在1948年被广东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示范县,在全国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解放后,中山县得到了飞速发展变化。1950年4月,即被广东省民政厅列为特等县。此后,中山虽被逐渐分出珠海县、斗门县(大部分)和划出部分地方归番禺、顺德、新会等县,但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全省100多个县的前列。1982年,中山县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全国富县之一;1983年12月,中山获准撤县改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步入了城市经济发展进程,并取得显著成就,于1989年被国家统计局列为我国第一批发部6个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中山人杰地灵之名由来已久,在科举渐盛的明朝嘉靖年间,全县便出了16位进士、180多名举人,其代表者有著作多达460卷及主修明朝的《广东通志》的主编黄佐和担任南明唐王朝首辅的何吾驺等。到了近代,香山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由于香山特殊的毗邻港澳的地缘和海外华侨众多的人缘条件,“开风气之先”,使香山人迈开了走向世界的脚步,拉近了香山人接触世界的距离,扩大了香山人认同世界文明的层面,开启了香山人迎汇世界潮流的近代思维,孕育了民主革命的思潮,产生了一批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香山人长期反对封建主义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形成了光荣的优良革命传统,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近现代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光辉灿烂的篇章 。


       容闳,中国第一位在外国高等学府毕业的学士和博士、中国第一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郑观应,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一个,其所著的《盛世危言》为后来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起到了先导的作用。诞生于翠亨村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香山和香山人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他是这场改变中国社会历史命运的革命运动的首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香山同乡始终是他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程奎光、程耀宸以及陆皓东等都为革命而牺牲。可以说,近代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香山人率先举起民主革命的大旗,率先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国。 香山还出现了“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北台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朱慕飞(西桠人),香山县因而被誉为“航空之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出现了华南地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杨匏安、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中共六届政治局常委会候补委员兼中共中央军事部长杨殷等,林伟民、李华照、黎炎孟等中山的优秀儿女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斗争中,中山涌现了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等英勇的战斗集体以及英雄战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艰苦奋战,取得了中山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辉煌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坚守五桂山,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最终迎来了中山的解放。 近代香山人以团结爱国、求实创新的精神,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容闳被称为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先驱人物之一,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更直接参与了洋务运动的一系列“自强”、“求富”活动,并在兴办实业方面留下了许多创举。中国近现代规模最大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创始人马应彪、郭乐、郭泉、刘锡基、李敏周、蔡昌、蔡兴等均为香山人。


       中山人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创造。钟荣光创办了岭南大学,苏曼殊在文学艺术方面可谓独树一帜,阮玲玉在电影表演上享有盛名,萧友梅被誉为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吕文成成为广东音乐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和演唱家及改革家等,都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个角度看,这些教育文化事业的香山名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香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香山学风的鼎盛时期,自幼儿教育、高等教育乃至职业教育、军事教育等均出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为香山(中山)的模范县形象再添光彩。


       中山的先贤名哲为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的使命激励我们通过承传中山的历史文化精粹和中山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中山的新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