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中山西山寺,明代古寺,免费入园游玩
详细内容

中山西山寺,明代古寺,免费入园游玩

时间:2020-05-27 10:32:53     人气:2072     来源:中山资讯网     作者:admin
概述:中山西山寺位于广东省中山城区西山公园内,原名仁寿禅林,又称仁寿寺。也称武峰和第一峰。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间,是读书人喜聚之地。距今已逾四百多年。该寺使用土地面积1671.85平方米,建筑面积1363.46平方米。......


  中山西山寺位于广东省中山城区西山公园内,原名仁寿禅林,又称仁寿寺。也称武峰和第一峰。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间,是读书人喜聚之地。距今已逾四百多年。该寺使用土地面积1671.85平方米,建筑面积1363.46平方米。


  西山寺坐北向南,深三进,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前进两边有厢房,天井两旁两廊均为卷棚顶,后进两边有偏殿,三进是水泥红砖结构的二层楼房,底层为僧舍,上层藏经。西山寺武峰环境优美,游人不少,每逢佛诞、初一、十五等节日,上香礼佛的信众较多,寺内香火鼎盛。解放初,西山寺仍有僧人上香礼佛做法事。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0期间,宗教信仰被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批斗,寺院庵堂被占用。


  1987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迁走占用单位,将西山寺归还,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1988年10月5日,西山寺正式对外开放,经市宗教科商量协调,将其它寺院的僧人调集到西山寺共住修行。当时到西山寺的有桓林寺的释庆真、白衣古寺的释智明、怀园寺的黎印西、小榄隐秀寺的释妙因。他们都是60、70岁左右的老僧,能一起共住修行,非常欣慰。


  从此西山寺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90年代培养了两名青年静参、静悟(后还俗)。静修于1989年拜纯真为师,一段时间在韶关南华寺参学,1998年5月纯真住持圆寂后,静修才回西山寺负责全寺事务。


  西山寺一向被邑人视为名胜古迹而倍受珍惜。然上次缮葺迄今年长日久,既风雨剥蚀,复遭日寇侵略,邑境沦陷,文革十年社会动荡,致庭院残损,僧侣散离,佛像摧颓,经籍荡然,香熄火冷,徒立四璧,仅存破旧正殿及仁寿禅林、西山第一峰、六棉古道三匾额,红棉旧荫,福地重光;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两楹联及重建老峰仁寿寺碑文石刻而已。


  今中山市人民政府尊重邑地人之宗教信仰,保护古迹名胜。于一九八七年春成立西山寺修建委员会,并拨专款应重修之需,本寺及旅居海外港澳之善信闻讯响应,踊跃捐施,力促其成,昔日寺僧重返禅林主持修建事宜。遂择一九八七年季夏,兴工重修大雄宝殿、多宝塔,重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观音、地藏、伽蓝、韦驮金身。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欣然书题大雄宝殿、万德庄严匾额。一九八八年仲夏修复工程首期告竣,盛世丰年,西山寺依旧佛光普照,钟磬常鸣,共祷国泰民安,乡邦兴盛,爰聚事勒石以垂后世。


  现寺内有伽兰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准提殿、观音殿、六祖殿、地毅殿、塔殿等,颇为壮观。“0”期间,寺内文物散失,僧人撤走。但门前一副对联“红棉旧荫,福地重光”,横额“仁寿禅寺”(字体刚劲有力,笔力浑厚,相传是清代名书法家张玉堂用拳头写成的,后人称为“拳书”),幸得完好保留。




  地址:中山市孙文中路242号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       石岐的得名其实比铁城早得多,唐末香山籍诗人郑愚就已写过题为《泛石岐海》的诗,可见早在唐代以前,就有“石岐”这个地名;而铁城却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并选建县城之后,因为《铁城的传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才慢慢叫响了的。

      在早期,石岐和铁城所指的范围不同。铁城指城墙围起来的县城。石岐指岐江东岸沿江的开阔地带,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小渔港,是香山渔获的重要集散地。

      烟墩山又名石岐山、阜峰,是古代的海防前哨之一,上有烽火台。每当发现海盗来袭,即焚烟示警,故名烟墩。香山立县后,由于地处边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被朝廷操为“下县”。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风水”先生振振有辞地说:石岐的地势原为“网缯(即鱼网)地”,岐江东西两岸的烟墩山和马山,就是张开“神缯”的两支“栋”,由于烟墩山比马山矮,所张开的“神缯”就向烟增山倾斜,结果“神缯”支不稳、兜不住,让“财气”白白地漏走了。

      明万历二十六年(1608年)九月,香山知县蔡继善接受乡绅们的提议,决定在烟墩山上兴修风水塔,使之总高度与长洲的马山相齐,这就是烟墩文塔的来历。

      烟墩文塔在民间又称“花塔”,是一座七层八角形楼阁式砖结构塔,每层均有飞檐,塔顶用铸铁制成,整个造型就像一支在蓝天上书写诗文的巨笔,所以又称为“文笔”。自从烟墩塔落成后,“香山八景”中的“阜峰文笔”,就由原指山形似文笔的湖洲山,改指造型像文笔的烟墩山塔了。

      关于石岐的得名,有多种说法。其一是,为了防止水患,陈天觉指挥众人在石岐海边兴建南、北两道石堤,这就是上基和下基。“岐”是从“歧”衍变的。然而,石岐的得名显然在陈天觉生活的年代以前,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其二是,古代石岐海东岸乱石嵯峨,故名“歧”。然而,要是水浅石多,船只无法靠近,又怎么能成为渔港呢?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我个人的看法是,石岐主要是因山水的形态而得名的。先说山,据史料记载,石岐山原是石山,宋代以后,历代采石作建筑材料,才逐渐把山剥成了如现在的土山;再说水,在郑愚的《泛石岐海》诗中,就有“岐海正分流”的句子,这“分流”两字,便证明了“岐”的事义确是“歧”,不过,它指的不是石堤的“歧”,而是江水的“歧”。至于为什么要把“歧”改为“岐”?这是由于石岐位于阜峰以西,占代香山人由此联想到兴周800年的周室发样地西岐,为求祥瑞,因而改“歧”为“岐”,后来这一带的凤鸣路、山凤街等街道的取名也是继续沿着这一思路。

      山多石,水分歧,就是“石岐”得名的来由!

  •       西山寺、白衣寺、关帝庙……上香、祈福等,春节期间这些庙宇人头涌涌,几乎通宵达旦。大家去看看中山一些颜值高又古老的庙宇。你去过几个呢?

          西山寺

          中山西山寺位于石岐城区孙中山中路上的西山公园内,原名仁寿禅林,又称仁寿寺。也称武峰和第一峰。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逾四百多年历史。

          西山寺武峰环境优美,游人不少,每逢佛诞、初一、十五等节日,上香礼佛的信众较多,寺内香火鼎盛。

          白衣寺

          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庵、观音寺、紫竹禅林,位于石岐区莲员东路庵前正街1号,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目前,白衣古寺正殿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均保存明清时代建筑特点。

          白衣古寺扩建的大雄宝殿等,也即将竣工。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石岐区柏桠直街尾。据《香山县志》(光绪志)记载:“在东门外,乾隆乙卯(1795年)重修……”该庙坐东北向西南,两进深,设左右偏殿,庙右为“观音堂”、“牛王祠”;庙左为客堂。面积约450平方米,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式构架建筑。

          现该庙保持完好,为老人活动中心使用。

          南下三山古庙

          三山古庙位于石岐区南下麻洲街一横巷三山庙1号。三山古庙已历尽800多年风雨沧桑,过去,南下曾是一个小渔村,对开是一片大海,附近分布着三座小山,三山古庙就以巍峨的雄姿,坐落其间。如今,沧海变桑田,周围地理地貌发生很大变化,三山古庙仍笑看春风。

          华光庙

          石岐老安古庙位于石岐老安山村内。村里人都习惯叫华光庙。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庙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两进带右偏房,面积约为345平方米。青砖墙,硬山顶,博古垂脊,青釉瓦当、滴水。前门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修,内设屏门。后进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由四根木质金柱支撑。该建筑基本上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大环村华佗庙

          大环华佗庙位于火炬开发区城东社区大环小区后门山上,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993年6月重修,呈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建筑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9.5米,深一进9.6米,面积约93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素胎瓦,青砖墙,正面麻石门框,门前有石级。正门上方檐墙和屋顶女儿墙上多饰瑞兽、花鸟等灰塑。

          江尾头龙母庙

          中山火炬区江尾头村的龙母庙位于江尾头村内,香火鼎盛,远近闻名。每逢春节、龙母庙诞,或二月二龙抬头,前来祈福和拜祭的人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五月初八的龙母诞也是该村最隆重的节日,仍保留着“抢彩炮”的民间习俗。

          五桂山观音庙

          五桂山观音庙位于五桂山主峰。建于清道光年间,全部用花岗岩石条砌筑,庙中供奉观音瓷塑像。1974年庙顶石条被拆,1982年间大涌人重修为钢筋混凝土庙顶。

          庙宇面积约20平方米。建国之后,每逢节诞、观音诞,远近村民,便上山祭拜,祈求多福平安。

          南朗集益寺

          集益寺位于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原名大湾古庙,据传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重建于道光四年。该寺荟萃佛、道、儒文化,是中山地区较有特色的庙宇,在广大信众和海内外乡亲中有较大影响。

          2011年,由吴福先生捐赠1亿多元请来五百尊等身樟木贴金罗汉,该寺正式扩建。寺内供奉的五百罗汉,为岭南地区所稀有。

          古香林寺

          古香林寺位于五桂山山脉北部,紧邻金钟水库,建于唐代,已被拆毁,只剩旧址。至目前该寺尚存有石香炉、笔洗(洗笔用的石器)和“神仙脚”、“洗心”、“古香林接龙税山”、“天人来”等石刻。至2007年恢复宗教活动。2013年初,古香林寺重建工作在正式启动。

          据有史可查,古香林寺(原名香林庵)乃明代崇祯年间僧人慧庸所建。几经历史演变,古香林寺也几经兴衰。

          报恩禅寺

          报恩禅寺位于黄圃镇观仙路1号,原名观音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一间113平方米的小庙。由于历史原因,古庙破烂不堪,几无人烟。1995年后,祖籍黄圃镇的香港比丘尼慧皆师父发菩提心,筹资扩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僧舍和斋堂,初具规模。

          由于该建筑事前未经省、市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及向有关部门报建,没有按照佛教寺院传统建筑风格兴建,各殿、亭台、僧舍、斋堂的布局比较随意。

          2001年2月,几经协商,达成共识,由市佛教协会接管并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未领土地房产证),礼请原广州市六榕寺青年僧人(前广东省兼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六榕寺住持释云峰老和尚的侍者)释明一法师为首任住持。观音庙更名为报恩禅寺。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