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dating app(Zenly、Yubo、Fruitz,法国为什么能频向全球输出爆款社交App?)
详细内容

dating app(Zenly、Yubo、Fruitz,法国为什么能频向全球输出爆款社交App?)

时间:2022-08-16 10:14:32     人气:247     来源:www.zhongshaninfo.com     作者:爱发信息
概述:......

编辑导语:除了微信之外,你还用过哪些社交APP?这篇文章作者观察到一个现象——法国似乎正加紧向全球输出社交App,并且详细分析了其中原因,有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似乎正加紧向全球输出社交App。

dating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均为法国近几年社交 App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美国的社交趋势、社交产品和社交公司当作重点观察对象,笔者了解到很多社交创业者甚至是互联网巨头的创始人和高管也会保持日常刷美国社交榜单的习惯,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美国的创投环境、美国用户的付费习惯以及美国文化长期以来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有关。“从美国开始覆盖到其他市场,要比从其他市场进入美国容易得多”,基本上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但通过近 2 年来笔者对海外新品的梳理,发现法国似乎正在向全球输送越来越多的社交产品,而且其中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我们下文将讨论:

  1. 为什么近几年法国有趣社交 App 越来越多被全球用户关注到?
  2. 这些 App 和公司都有哪些共同点?
  3. 给中国社交创业企业带来哪些启示?
  4. 产品介绍以及过往分析链接

而我们探索以上问题的方法是研究近几年在全球或者局部市场形成一定影响力的 Zenly、Yubo、Feels、Fruitz、BeReal 等 5 款社交 App 的上线时间、创始团队、融资情况、增长方式以及产品模式。


注:Snap 于 2017 年以 2.1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Zenly; Bumble 于 2022 年 2 月收购了 Fruitz 数据来源: 应用商店、CrunchBase

一、野蛮生长的法国社交 App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些被我们熟知的法国社交 App 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最早的 Zenly 在 2014 年就已经上线、最晚的 BeReal 也运营了 2 年多。只不过随着几年的版本迭代和有效增长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也意味着社交产品也需要厚积薄发的过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程,并不是做好一次病毒式营销就能一劳永逸。

其次,笔者调查了这 5 款产品的融资记录,发现法国良好的创投氛围是催生有趣产品野蛮生长的重要土壤。

我们逐一盘点:

根据 CrunchBase 数据,截至被 Snap 收购前,Zenly 在 A、B 两轮中累计完成了 3500 万美元的融资,其中除了 BenchMark 一家美国投资公司Idinvest Partners 与 Kima Ventures 两家法国关注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公司,其余资方均为个人投资人,个人投资人多为投资/金融/咨询相关从业者。


Zenly 融资记录|数据来源:CrunchBase

至于 Yubo,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分享过 Yubo 的 4 轮融资中只有 Village Global(美国资本)和 Sweet Capital(英国资本)为海外资本,其他均为法国本土投资人或投资机构。其中,Alven 在 Yubo 四轮融资中全程陪伴。


Yubo 融资情况

另外,我们发现在 Zenly 的 B 轮融资和 Yubo 的 C 轮融资中出现了交集,也就是说个人投资人 Jerry Murdock 连续投中了 Zenly 和 Yubo 两款社交产品。

而 Jerry Murdock 本人是累计筹集了 900 亿美元的基金 Insight Partners 的创始人,在社交领域投出过 TwitterSnapchat 等知名产品,这也说明除了法国本土资本,也有不少有实力的海外资本对法国社交市场保持关注。而 Dating 巨头 Bumble 收购 Fruitz 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种思考。

再来说 Feels,综合 CrunchBase 和 TechCrunch 数据,目前仅完成了一轮金额为 300 万美元的融资,金额不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Feels 的投资组合为 3 个职业投资机构+8 位天使投资人,8 位中仅有 4 名为金融投资相关从业者,余下四位为法国职业足球运动员…

这种情况在美国的社交圈中也比较常见,有不少社交产品的背后会有 Rapper、音乐人、演员、篮球运动员等文体从业者的身影。从笔者了解情况来看,这些“投资人”大多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和战略,但偶尔会通过社交媒体或者媒体对自己投资的项目进行宣传。


Feels 团队|图片来源:Station F

Feels 能成功融资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创始团队和产品的潜力,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Feels 是韩国著名互联网公司 Naver 在法国甚至可以说全球最大的初创企业孵化器 Station F 中的孵化项目之一。

在这里多提一下 Station F,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于 2017 年亲临现场揭幕致辞的孵化器,目前 Station F 和 Facebook微软谷歌、Ubisoft、LVMH欧莱雅集团等多个全球顶级公司均建立了良好合作,这些公司均在 Station F 中设有自己的孵化计划以及孵化项目。Station F 在女性创业、时尚、科技、生态环境、生命科学、互联网等领域均有布局,目前管理超过 150 个风向投资基金。

如果有创业者想深耕法国市场并打开门路的话可以尝试中 Station F 入手试试,目前 TikTok 也和 Station F 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至于 BeReal,根据 BeReal COO Roma Salzman 在 LinkedIn 中描述,BeReal 获得了由 A16Z、Accel、DST、NewWave 等领投的 3000 万美元融资,其中并无法国投资人或资本,这和 BeReal 从一开始就瞄准了美国市场有关。

3. 精良的创始团队——Yubo 和 Zenly 的创始人都曾亲自私聊用户

通过梳理 5 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履历,发现整体更接近精英创业和精益创业。绝大多数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五个创业团队中几乎都有巴黎第九大学(现并入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的校友。

另一个特点是,5 家公司中有好几位联合创始人具有咨询/数据分析/战略相关背景或技能。

Feels 联合创始人兼 CEO Daniel 更是有 8 年分析/顾问相关经验,其他几位虽然没有如此长的从业时间但也都或多或少有过相关经历。许是基于对数字的敏感度,几款产品在冷启动时期很少选择大规模买量。

更重要的是,笔者在梳理这 5 款 App 的出现原因时发现绝大多数情况是创始人作为市面上某个头部泛类产品的真实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见了一些真实问题,而自己创立的产品正是那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Feels 官推玩梗

Feels 创始人 Daniel 在旅行或出差时经常会使用 Tinder 等产品在当地结交朋友,倒也还好。但当他有了女儿并尝试用女性视角带入时,他发现几乎完全是“男性是买家,押注成功率,而女性则在寻找约会对象。”他认为这种情况同时令真正想约会的女性和男性都陷入了尴尬境地。

而水果代替需求的交友应用 Fruitz 的成立也源于创始人 Julian 的糟心体验,他第一次使用 Dating App时遇见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对方的需求则更加简单和粗暴,显然双方并不一样,但是大家都羞于说出口。


在国内和海外,越来越多的人因想创造一款自己喜欢或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而走向创业,我们姑且称这部分群体为用户型创始人。这种类型的创始人大多更关注长期价值,更注重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需求。而从融资以及产品增长效果来看,似乎还不错。

另外,喜欢借助学生力量也成为这几款 App 的又一大特点。

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 LinkedIn 上有至少 61 名学生兼职于 BeReal,其中绝大多数为美国高校大学生,一些学生标注的职称为“校园大使”,主要任务负责 BeReal 在学校的推广工作。

根据一位 BeReal 校园大使描述,每推荐成功一名用户下载自己将获得 30 美元,而每名经自己推荐的用户在 BeReal 上评论自己,对方将获得 50 美元。从搜索结果来看,虽然成本也不低了,但校园大使成为 BeReal 在全球快速席卷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 BeReal 在落地新市场时依托校园关系相比更进一步的是,Yubo 本就是几位创始人在读研/读大学时创立,因而产品初期有浓厚的校园氛围。

目前国内的一些主要面向年轻用户的团队也有类似特点,核心团队大多来自 BAT、TMD 国内大厂甚至Meta、Snapchat 等海外大厂,但也会招募类似大学生实习生或年轻的从业者以期更接近真实的用户心理。但从笔者不全面的观察来看,目前尚未完全激发这部分员工的活力。

另一个特点是在产品早期,公司团队尤其是创始人非常注重和用户的沟通,并在有效沟通中寻找解决方案。

笔者翻阅了一些早些年追踪 Zenly 的 Blog 发现,其联合创始人兼 COO Alexis Bonillo 在产品启动初期联系了至少 5000 名用户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使用 Zenly 分享自己的位置”,得到的答案是令人没有安全感、很费电、没有朋友在其中、产品并不有趣。

于是针对用户提出的几个核心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举个例子,用户认为 Zenly 很费电,于是团队就用试验证明 Zenly 相较于其他 App 并不费电,因为只有当有其他用户询问你的位置时 Zenly 才会对你进行定位,Zenly 选择正面回应用户的诉求。这也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有效沟通,而不是用户说“洗衣服真令人头痛”,App 递上止痛片。

作为法国社交应用的继任者,Yubo 早期团队也沿用了这种方法,当然这或许也和 Yubo 聘请了 Zenly 创始人兼 CEO Antoine Martin 作为团队顾问有关。

作为一款早期定位为帮助用户寻找 Snapchat 好友的产品,Yubo 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让 Snapchat 用户来到自己的产品当中,于是 Yubo 联合创始人兼 CEOSacha Lazimi 亲自在 Snapchat 私聊意向用户并告知他们“有一个叫 Yubo 的 App 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多好友,我试过了很有效”,这种“笨办法”帮助 Yubo 完成了早期成长。这也是为什么种子轮到天使轮的 90 万美元,Yubo 花了将近 2 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和从业者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其实很多国内出海创业者也有采用这种方法且结果都还不错,但大家并不愿意展现出来,引用一位创业者的话“这样听起来并不光彩,和投资人讲起来不够酷”。

4. 关注新兴社交媒体——Snapchat 和 TikTok 成产品增长的重要渠道

其实标题只说了增长部分,但实际上我们前面提到的 5 款产品中,有不少产品或直接灵感来源于新兴社交媒体或早期都是尝试从新兴社交媒体中分走流量。

Zenly、Yubo 以及同样来自法国但由于用户安全问题被下架的 YOLO 等三款主要面向 Z 世代的法国社交 App,均围绕 Snapchat 开展业务。

Zenly 主要方便用户和 Snapchat 好友等亲密关系用户共享位置、Yubo 方便用户获得更多的 Snapchat 好友并一起语音/视频、YOLO 主要方便用户了解 Snapchat 好友对自己的真实看法。这就注定产品早期的增长会主要来自于 Snapchat。


被按下暂停键的 YOLO

除了我们在上一个段落中提到的私聊用户等来自开发者的行为,要想实现更大范围的裂变还是要依靠用户,于是就有了:1、用 Snapchat 登录;2、鼓励用户 Snapchat 上可获得奖励;3、邀请 Snapchat 好友入驻应用可以获得奖励;4、关注 App 官方 Snapchat 账户可以获得奖励。


而 Feels 的灵感则来源于 TikTok。不同于大多 Dating App 只需上传简单的资料就可以开始左右滑动寻找心仪的伴侣,要想使用 Feels 用户除了需要授权社交名媒体还需要完成手机号验证,紧接着还需要至少上传 5 张照片、1 段视频并回答至少 3 个问题,根据官方统计,整个流程顺利搞下来大约需要 15 分钟…

更重要的是 Feels 将传统的左右滑动,换成 TikTok经典的上下滑动模式。下滑表示不喜欢,也可以通过用无感、笑哭、喜欢和惊奇 4 种态度并附加一句话和对方打招呼。

从上下滑动到视频,Feels 有意用 TikTok 提供的解决方案打败 Tinder。除此之外,Feels 的早期增长也大多来源于 TikTok,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Feels 已经在 TikTok 上积累了 10.6 万个粉丝并获得了 150 万个赞。

在 StationF 2022 年年初发布的 Feels 融资信息中,Feels 联合创始人 Daniel Cheaib 表示未来 TikTok 仍然是 Feels 最重要的增长渠道。除了 Feels,TikTok 式交友应用 Snack 也在做同样的事儿。

而 BeReal 和 Fruitz 虽然没有那种明显的倾向,但从其创始团队过往采访来看,也在 TikTok 和 Snapchat 上设立了账户并颇有一些设为重要增长渠道的意思。

这也是和目前出海社交 App 的一个很大不同。出海企业虽然也关注到了这些新兴的增长方式,但主要还是采用广告投放的方法,比如某社交 App 通过日耗 20 万美金“砸”进东南亚某国社交榜榜首,相比于慢工出细活,我们更奉行大力出奇迹。但真诚地建议在团队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在 TikTok、Instagram、Snapchat 上运营自己的账号、发布原创视频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举个例子,Zenly 之所以能在 2021 年 10 月登上马来西亚 App Store 免费榜榜首,是因为其在 TikTok上发布的一个原创视频在马来西亚获得了超过 50 万次观看,吸引了众多情侣下载,随着这次火爆趋势,Zenly 马来西亚活跃用户增长了 121%。

二、从不同视角,尝试创新的法国 App 们


如 Zenly 官网所描述,Zenly 是一款让家人和朋友更了解自己动态的平台。当然,用户的动态和位置仅会分享给用户亲自授权的用户,用户可以自由决定何时授权给何人,并可以随时更改自己的授权。

另外,用户既可以主动在 Zenly 上发布心情动态,也可以查看朋友的动态,如果有朋友出国出境 Zenly 还将自动发起提醒。尽管 Zenly 一再提示可以帮助亲友团聚、聚会组局,但实际上 Zenly 目前主要被年轻情侣们使用。

Zenly 已于 2017 年被 Snapchat 母公司 Snap 以 2.1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根据 Data.ai 数据,Zenly iOS 版本已经累计登上了 105 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总榜 Top100、13 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榜榜首,想了解更多关于 Zenly 的内容可以阅读白鲸出海此前文章《想创新却被用作了跟踪工具,这款 Snap 投资的社交 App 有点尴尬》。


Yubo 是一款仅面向 25 岁以下用户开放的 Z 世代社交 App,而且 Yubo 还通过引入实名验证的方法将用户以 18 岁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用户池,确保彼此互不打扰。

目前用户可以在 Yubo 上匹配好友、观看/发起直播、开启/参与音视频聊天、游戏社交等等,几乎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功能都能在 Yubo 上找到。

尽管功能上没有什么创新,但 Yubo 凭借牢固的早期用户、温和有效的增长方法以及清晰明了的功能在年轻一代中有一定影响力。

根据 Data.ai 数据,Yubo iOS 版本已经累计登上了 124 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榜 Top100 以及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免费榜榜首。想了解更多 Yubo 内容可阅读白鲸出海过往分析文章《再次融资 4750 万美元,这款欧美青少年社交到底凭什么》。


Fruitz 是一款用水果代替用户使用 Dating App 诉求的 Z 世代交友平台。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从功能和定位来看,Fruitz 和 Tinder 等 Dating App 并没有很大差别。

但不同的是,Fruitz 借“水果符号”将不同用户使用产品的需求进行了具象化表达。

目前 Fruitz 共选用了樱桃、葡萄、西瓜和桃子等 4 种水果来作为需求代表,樱桃代表正在认真寻找另一半、葡萄代表希望能够找到一起喝杯酒或者吃顿饭的朋友、西瓜代表在寻找性伴侣,而桃子则代表寻找一夜情。

相较于赤裸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可爱的水果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成年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根据 Data.ai 数据,Fruitz iOS 版本累计登上了 5 个法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和加拿大等 5 个国家的下载总榜 Top100。想了解更多 Fruitz 相关内容可阅读白鲸出海过往分析文章《Bumble 首次展开收购,将法国Z世代交友 App 纳入旗下》。


Feels 是一款希望打破过去十几年由以 Tinder 为代表的左右滑动式线上 Dating App 的垄断局面的 Z 世代社交 App。

用户不再通过左右滑动的模式匹配用户,而是需要在花费 15 分钟的时间建立账号后通过上下滑动的模式查看其他用户的资料并作出反馈,用户不能以简单的滑动来表达喜欢,而是需要表达出具体的态度和自己的观点,Feels 希望大家因共同爱好和品味而建立联系而不只是颜值和身材。

截止到 2021 年 7 月 Feels CEO Chaib 分享数据,Feels 已经拥有 15 万用户,平均年龄 20 岁左右。想了解更多 Feels 相关内容可阅读白鲸出海过往分析文章《新品 | 一款 1 星差评超过 20% 的表情包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应用,仅 iOS 端月流水就超过 20 万美元》。


Bereal 是 2021 年众多“反滤镜、反精修”潮流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用户只能通过手机系统内置的摄像机前后摄像头实时拍摄自己的动态并显示至主页。

每名用户每天仅需要更新一次动态,每次更新动态仅有 2 分钟,而且有趣的是系统每天设定的更新时间并不相同,这也意味着用户 po 出的每张照片都是真实且生动的。另外用户只有完成拍照任务后才可以解锁并查看好友的照片。

相比多数 App 尽可能争抢用户注意时长,BeReal 更关注真实。根据 Data.ai 数据,BeReal iOS 版本已经累计登上了 65 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榜 Top100,想了解更多 BeReal 相关内容可以阅读白鲸出海过往分析文章《一款一键变美变瘦的视频剪辑 App,走进了美国市场》。

总之,客观条件总是在变,但我们一起祝愿一切都好,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自己想做和认为对的事儿。

作者:辛童,公众号:白鲸出海

本文由 @白鲸出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 作为少儿英语界的两个大佬,DaDaVIPKID一直是家长圈的家长们讨论比较热门的两家机构。许多家长在咨询我时,也希望得到这两家机构最直观的横向对比。


    我的教育伙伴张雨薇,前些天帮我做了这么一个“笨活”:她把有关DaDa和VIPKID的话题做了一张图表,根据这章图表,我们得出了家长们最关心这两家机构的几个点。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针对这几个家长最关心的点,来测评一下两家机构在这几点上的优劣势!

    PS.后台有很多咨询入群的家长,后台回复“社群”,可以了解鱼sir家长圈的入圈要求及福利。

    1.选老师制度

    先来给大家看一张DaDa的海报。


    没错,孙俪很漂亮。但我要表达的是,DaDa提出了“固定外教才是真正的1对1”这一观点。类似的海报DaDa还出过很多,诸如:


    还有:


    等等…

    DaDa在讽刺什么?相信稍微了解少儿英语江湖的家长们都明白,它讽刺的是VIPKID不固定师资的选老师制度

    这两家机构,DaDa是老师、上课时间双固定;VIPKID是老师、上课时间双不固定


    在VIPKID上选老师,实在是对家长自律的一种考验。每节课前,家长有三种选老师的方式:班主任预约、系统预约和家长自己约。

    想要自己把关,就要时刻自己约、自己抢;

    想要一劳永逸,请老师或者系统约,结果可能就随缘。

    一般的家长都会觉得,这么贵的课程,还是自己抢老师比较靠谱一些。

    但是,马太效应在VIPKID上也是很明显的,家长会发现——好的老师很多人抢,不好的老师无人问津。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们退而求其次,收藏了很多自己觉得OK的名师,约课的时候让系统自动根据自己的“外教池”来匹配。这又会导致孩子可能周一上的是Tony老师的课,周三就变成了Amy老师。

    dada英语

    师不识生、生不识师,本来挺好的课堂效果,就会稍稍打了折扣。


    相对来说,DaDa的选老师制度就相对人性化一些。

    它虽然是老师、上课时间双固定,但家长即使是在开始上正式课以后对老师不满意,也依然有4次换老师的机会也就是说,这四次换老师的试听课是免费的。

    但即使是它宣称固定老师,家长也要做好换老师的准备。据圈里上DaDa课的宝爸宝妈们反馈,大多是因为老师离职、老师生病、升级后老师不适合上这个Level等等。

    透露一下家长们关心的外教红黑榜的制作进展,我们现在拥有且正在不断完善的有兰迪、51talk、ABC360、鲸鱼小班的红黑榜,正在筹划且近期将要上线的就是DaDa和VIPKID的红黑榜。


    透过红黑榜,家长可以看出这个老师的口音、授课质量、是否能吸引孩子注意力以及是否稳定等等。随着这份榜单越来越完善,相信圈里的家长们更容易挑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位老师。

    2.预/复习对比

    仅上课时间不足以让孩子学到更多,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还有引导家长如何带孩子做预复习。

    我在这里对比了两家机构L1阶段的课前/后作业机制

    DaDa:游戏复习单词、视频回顾课件


    先给大家做个小展示: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DaDa通过玩游戏的方法来帮孩子巩固单词学习,这个方式趣味性很高,孩子很愿意玩。

    但问题是,它的练习量太少了,只是让孩子多跟读和辨析了一遍单词,且其中还有一些题目用了中文,这完全无法满足一节课需要的词汇练习量。

    至于视频课件复习:


    视频旨在增强孩子的听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确有把课程的关键点都展示出来,且层次分明,但语速过快,孩子跟上有难度。

    VIPKID:在线课后作业以及复习手册

    首先在界面上来看,VK的复习界面很清爽。


    这其中,作业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手册是家长带着孩子复习的总纲。同是游戏,VK的作业游戏明显趣味性更高,且不存在DaDa练习强度不够这一问题。


    另外,VK还按照每个级别,配备了整本的练习手册,从L1到L8,共有八本。由于VK的学习手册上严重声明了仅供学员学习使用,这里鱼sir也就不截图了。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拿L1的练习手册来说,整本手册共495页,其中详细介绍了每节课的知识点、教学纲领、预复习重点等等。

    从这本学习手册中可以看出,VK的教研组对预复习的重视和用心。且就圈内报过名的家长来看,普遍对这本手册的评价是不低的。

    总体来说,报VK的家长,基本可以照它给出的复习规划做好,大概就可以做好预复习了。而报DaDa的家长,要高度参与孩子的课堂,为孩子定制它的复习规划

    3.教学流程

    VK和DaDa这两家机构无愧是业内大佬,在课程流程上,两家机构的课程已经做到相当程度上的细化。

    也就是说,一个经过两家机构正式培训的北美外教,基本可以照本宣科的教好它们的课上内容,好老师和一般老师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小。


    从一个单一内容的划分来看,VK和DaDa 在内容呈现上,划分都比较细致,都体现出了在尊重原版教材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孩子的学习速度和能力。

    不同于一般的扫描课件,VIPKID 和DaDa 在内容设计上,已经体现出了教学思路,比如用什么图片来引入和解释,什么形式来做练习,不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教学。

    一定程度上,这样做保证了大多数老师都能在及格线之上;但同质化的不好处在于无法因材施教,这是两家机构共有的不足之处。


    流水线一样的课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件上,能够根据孩子的差异来进行灵活调整的,就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配合。

    很多家长都有尝试过“跳课”,无论是VK还是DaDa,只要家长向班主任或者老师表达了跳课的意愿,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但是什么时候该跳?什么情况下该跳?跳之前,怎么确认孩子扎实掌握了该学的内容?

    主动跳课,需要家长对课程高度参与,且不能盲目。每个通过我报名机构的家长,可以把他的上课视频发给我,让我给他做免费的正课分析,从而判断孩子是否有跳课的能力。

    4.难度&进度

    为了方便对比两家机构的难度,我做了一张图。


    VK和DaDa wonders课的难度上升曲线在前面三年是差不多的,都比较慢;三年后,DaDa wonders课难度上升比VK快很多。

    因此,按照VIPKID的课程体系一直学下来到孩子,理想状态下,最后的英语水平会比在DaDa学习的孩子,低一个水平级别。

    所以对于上小学后,要走体制外路线的孩子而言,因为英语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DaDa的Wonders课程可能会是比VIPKID更好的选择。

    但其实对于90%没有出国需求的孩子来说,不需要在小学阶段给孩子过于大的压力,能达到VK的水平,就已经远超新课标好几条街了。

    5.总评

    其实在总评之前,还有一个机构政策的分析。

    两家机构在销售上各有什么样的套路?

    各自都是什么样的退费政策、请假政策?

    我如何能拿到机构给出的最底价?

    熟悉我的家长都知道,这些话题,我很少在文章中提及,了解到这一步的家长,完全可以在头条私信我聊聊。

    总得来说,DaDa和VIPKID这两家机构,能成为业内知名品牌,有他们的硬实力,也有他们各自的软肋。

    当然,还是那句话,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课程。


    两家机构,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孩子。所谓“选”课,自然也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学情和学习规划,再结合机构的特色,才能选到最适合孩子的课程。

    所幸,在这条路上,你还有我。

    鱼Sir深耕教育行业十几年,对各大机构都有分析和测评,如果你有学情规划以及各种课程选择方面的问题,我建议下方头条留言或者私信我聊聊

  • 本文约50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如果你想恋爱,看看这篇吧

    Sensor Tower公布的2018年11月最高收入Apple Store应用程式榜单如下。


    大家都惊异于Tinder竟然如此赚钱,可见当代男女们对于线上交友的需求有多大,当当真真是刚需啊。然而,很多人依然不懂online dating,甚至觉得那就是YP,还有很多人也不懂dating文化,觉得那就是不负责任。

    之前的推送中有提过,我对目前国内dating culture(约会文化)的缺失感到很遗憾。似乎男女关系充满绝对,情侣和朋友中间鲜有余地,难得出现的约会软件也歪曲生长成了一步到肾的约炮平台。

    让我最难受的一次经历是有个男生说,你能接受得了dating,为什么不能接受约炮?我当时真的心中无数个wtf飞驰在大脑中,原来真的存在很多人对于dating的误解深重。

    在美国的时间里,我也使用过online dating app,那些软件上面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有想要简单快速约炮的,也有很多是希望发展出甜美的爱情的,还有不少就只是抱着交朋友和拓展人脉,遇见有趣的人这样的目的。

    尽管我几次约会的结果都是无疾而终,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我并不喜欢这种遇见的方式,观念里面可能还住着个扎小辫子的清朝人。

    详细跟大家来讲讲,我开始接受online dating的过程。我是个只有一次恋爱经历的怪物,所以当我身边各国朋友开始跟我分享、并且受到美剧文化的影响下,我发现自己活得不像一个成年人,于是我决定用开始使用线上交友软件的方式,为自己的成年人纪元来做个里程碑。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请不要笑话我。

    最有意思的是,我身边很多朋友也不把我当成年人,在我迈出家门去和一位科技公司职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朋友甚至要到我们见面地点的信息,乔装成路人在隔壁周默默监控,害怕我出事。我的朋友们啊,你们太可爱了啊。

    后来当我对于这种形式开始比较熟悉之后,深感疲惫。因为见面这件事情,真的非常耗费时间,尤其是当你在线上跟一个人聊得混天黑地,交代完了自己的家族简史,结果见面之后发现线上聊天和真实见面完全不是一个感觉,你的爱情萌芽不是被抑制了,而是被阉割了,你会愤恨自己怎么竟然会跟那样一个人聊了那么久,还把自己的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


    于是我学聪明了,感觉合拍的人直接尽快的约见面,并且要选择比较快捷的方式,比如coffee date,这样是最节约时间的。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大多数人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就可以迅速的判断出还想不想继续和这个人见面。

    我统计自己在美国时期也就约会过三个人,最长的一次是约会过四次。最后也被我切断联系,因为我负担不起对一个没有强烈感觉的人的时间付出。

    我开始不喜欢这种线上交友的方式,因为它让我疲惫。聊天费时间,见面费时间,每一次认识新的人,把自己的恋爱经历和背景交待一遍这件事情真的让人觉得非常耗费精力和感情。一问一答,尤其讨厌,刻板的对话。

    于是我放弃线上途径很长一段时间,醉心于工作。离开校园开始工作之后,我的生活圈子被急速挤压,每天都是那些同事,社交的时间不多,在硅谷的时候身边朋友及朋友的朋友,不管直弯,80%都是工程师。你出去见5个人,他们职业相似,他们穿着雷同,他们都是工程师,见5个人和见1个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于是于是,我单身了不少时间。直接放弃思春。

    回国后在朋友的要求及鼓励下,我这个独身孤寡老人重拾对线上交友的信心,开始使用某某和某某app,遇见的人百花齐放,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线上交友这种方式,到落地到约会文化,还有很多人对这种形式存在深重的误解及偏见。

    我决定,以自己的经历和约会文化的简史(common sense)来为大家展示一个我认为健康和让人舒服的Dating Culture。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常常我捧着手机在这端,想发展一段充斥不确定的单纯浪漫关系,哥们儿在那头,一头雾水为什么姑娘既互有好感又不急着发展下去。心中有和无约会文化的两人凑在一起,结局总是越交流岔开得越大。

    站在这些“一头雾水的哥们儿”的角度,从西方舶来的约会文化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Dating Culture(约会文化)#

    通常约会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HANG OUT

    这个阶段讲得直白点就是大家一起出来玩玩儿,作为朋友作为好感对象,甚至之前完全不怎么熟也可以,一个试探性的活动,并不代表彼此日后一定会继续。

    在这个开始的阶段,不存在谁先主动的规定。开始一段罗曼蒂克方式千千万万,不开始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剧情多精彩,不分男女,心中有躁动就可以去大方地搭讪邀约

    1.舔脸皮东扯西扯式搭讪:

    摆一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仿佛目的十分单纯地)向人家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慢慢地等好感对象放下警惕,嘴巴一咧“要不要一起xxxxx?”

    胆子更大的朋友还能像下图的男主边套近乎,边掰人家零食吃。


    2.物质笼络人心式搭讪

    让你“凭空多出来的”冰激凌,电影票,展览馆门票替你说话,投其所好。

    有钱的当然,也可以参考下图。


    3.肚子里有墨水搭讪法

    简短的对话里融入“精彩好句”(忌讳过度装X),一句话就足以拉进距离了。

    看人家初次见面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了。


    4.长得漂亮搭讪法

    无。记得甩甩头发,用用声带。


    当然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些暧昧的举止不为过,犯不着因为被搂了下腰就魂牵梦绕,在脑海大演意难忘啊。人有意思的,自然会打电话再约。没打的,可不就是瞧不上呗。

    听一听《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的箴言。



    (电话,微信,短信,Facetime通通罢工,人也被抓到外星修不了手机的,几率有空可以静下心来用统计学公式纸笔演算一下。)


    第1.5个阶段:SEEING EACH OTHER

    基本上都互有好感的人一起出去玩玩儿,就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上一个阶段没有好感的人已经不一起玩了。当一个人说: “We are seeing each other. ” 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是朋友那么简单啦,我们出去玩就带有目的性的,至于有没有那么喜欢,得看玩儿得好不好了。

    如果玩着玩着就不完了,您也可以潇洒地继续和别人玩儿去。


    第二阶段:DATING

    恭喜你到了有非常明显的恋爱气氛的阶段了,双方明确有了强烈的好感,可以开始说一些甜甜蜜蜜的小情话。当然直到这个阶段你都可以有不止一个的dating对象,但如果是真诚地喜欢,一对一当然也好。


    第三阶段:EXCLUSIVE RELATIONSHIP

    到了这一步,人家才会认认真真问你愿不愿意当专一的男女朋友,从此以崭新的身份彼此交往,一步非常郑重明确,真的爱你的人,会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地告诉你你的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自以为“交往”后突然终止了关系,伤心地感慨遇人不淑,有时候并不是你遇上了人渣,而是并没有搞清楚交往关系。也许从头到尾,你都并不是正式的男女朋友。

    真的爱你的人,会说清楚自己的爱。


    Mr.big渣了这么多季,人家也说清楚了

    英美剧里面时常出现这么两个场景:

    1大家围坐一桌扯天扯地,谈及某一个人的感情生活,于是人无所谓地耸耸肩:“Yes,I am seeing someone. ” 坦言自己的情感生活有了突破。

    2在一起约会依旧的情侣,在某一个忘情时刻有一方脱口而出“我爱你”,随后大惊失色地辩解,又暗自希望对方也做出同样的回应。

    这是我欣赏约会文化的一个原因:人们面对开始追求主动幸福的理所应当,和面对承诺的小心翼翼。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里的情景却是颠倒着来的。扭扭捏捏地畏惧搭讪,害怕开始,一旦周围的人有了新情况,一桌的朋友都大惊小怪地开始顺着蛛丝马迹八卦,仿佛动身去追求爱情是什么破天荒的大事。而在一起没有多久,就顺嘴开始讲不着边际的情话,做自己心里也没底的承诺。

    怪异,且不该得很。

    #别做你的恋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爱广电总局#

    心中有两件事情该被引进国内,一是电影分级制度,二是约会文化。

    当然这肯定不是唯一的两件我们需要从国外学习的事。也许你觉得有些奇怪,谈约会文化和电影分级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单独举例它俩,是出于相似性。两者都像是我们对自己本可以拥有的更大权力和自由的不自知。

    前者,我们的观影体验受制于政策的规定,被切割的片段是我们视野里空缺的部分。而后者,传统观念下男女交往的固定模式,便像是在切割我们视野的“广电总局”。模式之外的可能性被遮盖。 约会文化,是我希望填充的新可能性,掀掉的旧视线挡板。


    正如钱钱想要掀掉乔伊的3D眼镜

    通常无约会文化下人们的爱情重点是点状里程碑式和单行道式的:

    今天和瓜瓜是朋友,明天和瓜瓜是情侣了!

    今天和瓜瓜是朋友,明天和瓜瓜跑偏成大兄弟了..

    昨天和瓜瓜成大兄弟了,明天也许能和瓜瓜发展一下炮友!

    约会文化则是在合理化人们迈向正式恋爱关系的,这段循序渐进的地带每个步骤,提倡轻松地去追逐每一段可能发生的故事,一步步有选择地负担起责任。扩大人们介于情人和朋友之间这段距离里,自如进退和适时享乐的空间,在相处的过程本身里得到快乐。

    别像个广电总局似的,掐头去尾地把你恋爱故事里的精彩好戏都给剪了。

    #学会欣赏73.45分的分数#

    约会文化看上去比一般的交往进度复杂太多了,因为在中间关系模糊的地带停留了很久。这是我欣赏约会文化的另一个原因。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dating

    从小教育,社会观念的影响,致使我们非常愿意去划分档次,区分角色。人们教导你如何如何是朋友,如何如何是好朋友,是情人,是伴侣,是灵魂伴侣,而一个声音难以避免,即你分明知道每段关系都是不同的。他们头顶不同的数字行走在生活里,这些标签说到底是无用功。

    走出校园以后的日子,放下考场计分思维,60分没有非要涨到90分才好,那些没有从朋友的及格线赛跑到情人及格线的人,也是你独一无二的浪漫经历。74.45有74.45的风光,你和那个74.45交流过的对话,达成一致的幽默,分享过的情绪,这些经历本身就宝贵,不要熟视无睹当作生活竟一无所获。

    我们站在介于情人和朋友中间的这大片的土地,给所有浪漫,不浪漫,有未来,没有未来的潜在关系肆意生长的空间。它们七扭八歪,自由成长,到什么地步就是什么地步。

    你和任何一个人的关系,也都并不该是只有固定的路线可以遵循选择,眼前水平面上所有的方向都是可以移动的地图。

    #妈妈,Online dating不可怕

    家人问及这个男孩在哪里认识的,我说网上。

    他们立马黑了脸。

    妈妈Online dating不可怕,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可以结识人的机会变少,也变得浅,总是一个照面,谈谈工作就结束了。

    我记得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中的提及的理论,其实我们都没有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茫茫人海中,找到所谓的那个精准的最适合的人,我们只是在那个时间,那个环境中,择优选择了最适合的人。

    这样的理论听起来,让人有点悲观。但是同时也印证着,online dating不可怕的论调,因为我们只是去到一个更大平台,寻找和自己身心契合的人呀。

    http://www.jsyunjun.com/file/upload/tt1999/999.jpg

    虽然约会总是来得快也去的快,但是它除了成为广大单身男性女性择偶的手段,Online dating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认识新的人,聊点闲话,一起去看个展,这个世界上需要点陌生的东西来营造慢的节奏,而有些人就是注定只是陪伴我们那么一小段时间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人是抱着约P的心态去使用约会软件的,成人世界没有谁骗谁,说到底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双向选择,而对于那些骗炮的渣男,呵呵,你慢走。

    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但更需要有能力保护自己,当你拥有辨别的能力,我相信约会软件只会伤你的心,不会伤你的身。那使用与否,就是姜太公的鱼儿是否愿意上钩的问题啦。

    #约会是恋爱前的试炼

    很多人已经相处的非常像是恋爱了,但是他们依旧在遇见朋友的时候,介绍对方为「朋友」而不是「恋人」。

    因为年纪越大我们越难真的迈入到一段关系中,所谓commitment issue,这不是借口也不是不愿意负责任,只是希望可以让自己在约会中再确定一点再确定一点点。

    经历过越多的失望和起起伏伏,越不敢轻易妥协。在恋爱前可以有个长一点的约会时间段,让彼此更了解,更敞开心扉去认识彼此,而不是用一种关系和模式绑定彼此,我觉得其实这样很科学。

    恋爱是结果。

    不是目的。

    不要为了恋爱而恋爱,恋爱是两颗心决定牵绊的结果,不是男女追逐射猎的成果,所以约会实则是个很让人舒服的相处方式,以诚信为本。

    我会觉得大家应该多尝试一下约会作为铺垫的相处关系,这样也不会轻易的发生都已经是男女朋友了,却在几周之后才发现两人并不适合的困惑和悲伤。

    Hi,这周你约会了吗?


    撰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Gir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men empower one another.”


  • 阅读全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