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车突发意外,车上载有40名学生,还好他们出现了!
1月7日下午5时10分左右,南外环市消防救援支队路段,一辆载有40多名中小学生的校车发生交通意外,撞上路边施工围蔽挡板。事发当时正在附近开展体能训练的消防员得知意外发生后,立即赶到现场。到场后,消防员发现车内人数较多、多名学生脸上、肢体上轻微擦伤。现场车流涌动、寒风凛冽,虽然跟车老师一直在安慰,可是受惊的学生哭喊声连绵不断,现场乱成一团。
为保证学生的安全,防止周围车流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在新校车到达之前,消防员决定转移车上人员到支队内。消防员指挥着现场交通,手拉手将学生护送到会议室,逐个查看伤势、清理伤口。有了消防员的贴心照顾和安抚,学生受惊的情绪逐渐稳定。
惊魂未定的孩纸,可能是还没缓过神来。
消防员在安抚小学生
下午5点40分左右,新校车来到市消防支队。消防员为学生穿好衣服,戴好书包,亲自把他们送上校车。在老师和学生的挥手致谢下,新校车继续驶向学生的回家之路。
据了解得知,事发当时司机正在送学生回家,突然遇到前方车辆急刹,司机为避让急打方向盘撞上施工围蔽挡板。
对于这种前方车辆急刹的行为表示惊呆了,真的很危险!车辆在行驶的途中,从看到前面车辆刹车是需要反应时间的,需要缓冲的距离,靠得太近踩急刹就容易出问题,控制不了汽车,然后发生危险。
我们都知道
要想落户,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不过在这之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了一份改革意见
当中提到:
●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常住人口300万-500万城市:全面放宽落户条件
●常住人口500万以上城市:精简积分入户项目
想让小孩去公立学校上学吗?
条件不足,社保不长,学历不高的家长,便可以通过报考技能证或考大专本科提升自身学历,解决孩子入户入学难题。
现在给大家分析一下目前中山2021年落户政策环境下比较直观方便的2种入户方式:
一、人才入户(必备条件)
1、年龄45周岁以下(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55周岁以下)
2、无违法犯罪记录
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NO.1:本科/高级证+1个月以上中山社保
NO.2:大专/中级证+连续6个月或以上中山社保
由上面的入户方式可见:
1.学历条件本身满足就不用技能证书,因为学历考取时限较长,一般报读的学员都是为了提升工作文凭;
2.如果两者皆无,本身学历不高,且社保不够长,那么考技能证是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
考证?很多家长一听说要考证,就觉得很难,其实在安千户VIP服务,是能确保你顺利拿到证书的。
现在简单讲解下符合中山人才入户职业工种 的证书:
中山入户技能安千户推荐证书:中级茶艺师
国家职业资格网可查。
报名要求:低学历亦可报考,无需培训考试,通过率98%高。
政府可补贴1600元:(申请后政府相关部门转账)。
男女均可报考。
拿到证书后满足6个月社保即可入户中山。
二、稳定就业入户(必备条件)
1、退休年龄前
2、无违法犯罪记录
3、下列条件必须全部具备:
(连续3年社保+连续3年居住证+房产)
在中山连续居住满3年(以办理《居住证》为准)、连续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并有自有住房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入户中山。
(注:社保和居住证,中间中断不能超三个月,否则视为不连续) 如果满足了上述条件,可直接申请入户。
当然,不同的入户条件需要的技能证会有区别,个人的自身条件,年龄,学历,社保这些都是入户的依据,还是要看你的具体情况给予中肯的建议。
为方便群众就近办、延时办、错峰办事,市人社局将大家常办的高频服务事项纳入小区政务服务站,不论是周末或是晚上都可在就近的小区服务站进行咨询办理!再也不用请假排队办业务啦!
105国道跨线桥建设正如火如荼,1月5日上午,板芙镇工段开始架梁,标志着105国道南段跨线桥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105国道南段从沙朗到三乡古鹤与珠海交界处,全长40多公里,计划建设10座跨线桥,其中第一工区涵盖西区、沙溪和南区,共9公里。中铁十五局105国道项目党支部书记刘栋梁说:“像我们一工区沙朗立交跨线桥,1月4日下午梁片的架设已经全部完成,现在正积极进行桥面系的附属工程的施工,争取看春节前通车。”
开始架梁的是二工区,归属板芙镇,一共有5座跨线桥,当天架梁的是中环路跨线桥。
记者了解到,这个架梁是采取两种不同的施工方式,一种是吊装预制梁,一种是现场浇注。这两种方式预制梁是比较适合跨度比较短的梁。而这两种施工方式,对于施工的空间和对交通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施工方是要因应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调节选择不同的施工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使施工更加顺利和高效。
第三工区有四座跨线桥,归属于三乡镇区段,计划本周末也开始启动架梁。
刘栋梁说:“我们10座跨线桥这部分,争取在2021年的6月份完成通车,然后剩余其它的路基、中小桥的拼宽,还有涵洞、通道等这些工程,争取在2022年的5月底前完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